![](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6-min.png)
资讯
今天(15日),嫦娥四号上搭载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发布最新试验照片,照片显示试验搭载的棉花种子已长出嫩芽,这也标志着嫦娥四号完成了人类在月面进行的首次生物实验。这株植物嫩芽后续还将继续生长,有望成为月球上的第一片绿叶。祝贺!
212.75小时的试验
月球长出人类种植的首株绿叶
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是一个高度密封的圆柱形抗压容器,由特殊铝合金材料制成, “罐子”直径173毫米,高198.3毫米,总重量共2.608公斤。
罐子虽然不大,不过搭载的“乘客”却不少。据了解,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搭载了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和果蝇六种生物,它们形成一个简单的微型生态系统。
2018年10月10日下午, 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在地面组装合盖。为了确保全过程无生物污染,所有生物装载操作均在严格无菌环境的超净工作台中进行。
2018年12月8日,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随着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升空。
2019年1月3日23点18分,在经历发射和着落等阶段严酷的力学考验后,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于嫦娥四号登陆月球第一天加电开机,并启动主相机拍照。
2019年1月3日23点48分,在地面控制中心发送放水指令后,搭载的6种生物结束了休眠,进入生物月面生长发育模式。
2019年1月5日晚8点,地面接收数据显示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种子已经发育为胚根。在随后传回的图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棉花种子率先发芽,长出了绿绿的叶子。
2019年1月12日20:03:34地面发送了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断电指令,载荷正常关机。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部在月夜温度为零下52℃的情况下,所携带的六种生物将结束本次科普试验使命,处于冷冻状态。
“从开机至断电,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在轨工作状态良好,累计工作时间长达212.75小时,顺利实现了种子发芽,达到了设计指标,部分指标超过预期。”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总设计师、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谢更新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这是人类第一次在月面上做生物生长试验,在荒芜的月球上培育出第一株植物嫩芽,并随时间的推移,成功实现人类有史以来第一片在月球生长的绿叶。
月球上都能顺利的培育出植物了,是不是也就意味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作物在真空环境下生长也将逐渐成为可能?